第176章 苟变拜将(1 / 4)

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卫国有良将吗?

恐怕算起来还真有,但基本上本土卫将在卫国都没有出头之日,不得不选择出走其他诸侯,才能获得扬名天下的机会。

战国时期国家观念并不重。甚至诸侯之间的关系也和后世的欧洲差不多,诸侯公族往来通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已经淡化了因为地域而造成的隔阂。之所以眼下的局势到处都是剑拔弩张,多半是因为小诸侯都被吞并之后,几家独大的结果。

眼下的卫国,顶级人才已经留不住,普通人才没有出头之日,公族还有本土派互相又不信任,加上内部人才的凋零,才导致了眼下的局面发生,要打仗了,没有领兵的将领。

倒不是完全没有,只是靠谱的没有。

在卫公的寝宫之内,这场卫国最为高级的会议一度陷入了僵持。主要的原因就是,执掌卫国军队的公叔旦毫无作为的和稀泥,加上本土势力代表的子思也不是强势人物,而封地一直遭受赵国威胁的南氏长久以来给人的印象是主和派……

心烦不已的姬颓揉着脑门,心说寡人都这么大的年纪了,还不给人清净,可恨。

可他也知道,所有人都眼巴巴的盯着他看着,等着他做出最后的决定呢?不得已,他开口说了一个算是有一定建设性的决定“此事不适合朝堂商议。”

“不商议,如何获得对策?”公叔旦早就不想当大司马了,禁军听命于卫公,上军和下军都有公室卿大夫统领,他这个大司马完全成了一个没有多少话语权,管着后勤军械,还有养马的官僚,颇为无趣。当然,就算是把军队让给他指挥,恐怕他会更烦。

所以,在场众人之中,公叔旦是仅次于南氏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赵军办法的人。

而安排一个统军将领,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重中之重。

他也知道集思广益的好处,朝堂之上如果能够统一意见,将倾国之力凝聚成一股绳的好处。但是他害怕一个更加荒唐的结果,这才不敢将真相宣布出去。卫公惆怅道“眼下知晓此时的人不多,就算以后多了,只要执政府,也就是国相没有亲自承认,谁也只能将赵国的狼子野心当成谣言。可万一要是寡人点头承认了赵国的阴谋,国中大夫有多少要为赵国奔走矣!”

卫公姬颓也是忧心不已。

说了,国内的士大夫要投降,他拦不住,也拦不了;可要是不说,到时候战争发动之后,封地在赵卫边境的士大夫多半要不满。

可相比投降者无数的场面,卫公还是觉得装不知道更好。

为此,他甚至在商讨对策的过程之中,连太子都没有招来。目的就是拦截消息,毕竟太子作为储君,在很多场合能够真实代表卫公态度。公子训真要在不合适的场合说多说几句,这已经和卫公亲口承认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

在卫国执政就是如此艰难,子思仰头看着大殿的房梁,心里空荡荡的,别的诸侯国恐怕是担心机密知道的人了,会泄露出去,从而最终影响制定的计划。可卫国不一样,主要是担心敌人太强大,侵略的决心很大,被泄露之后会引起投降派的主动投靠。

当然卫国境内最大的投降派是卫公,底下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士大夫也好,卿大夫也罢,都眼巴巴的盯着卫公的决定,并且坚定不移的跟随卫公的英明决定。也不排除有喂不饱的白眼狼,非要和卫国主流贵族过不去的存在,但不多。

可架不住,这些人都在卫国的北方。都是被赵军打怕了的本土小贵族。反抗赵军,别想了,根本就打不过。可要是跟着国君投降魏国或者齐国,有句话怎么说的“远水解不了近渴。”最终倒霉的还是在边境的士大夫们。

当然,第一个投降的贵族肯定要被鄙视的,软蛋。就算是在软蛋遍地的卫国,也同样要被鄙视。但随后发生的事恐怕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