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大势(2 / 3)

联成一体,则我军力量倍增,直军发展困顿,假以时日,彼消此长,可不战而平北方。”

另以明电一份,通电支持靳云鹏,并发出“统一全国”的口号,电文是“陕甘鄂巡阅使张汉卿致电徐总统世昌、靳总理云鹏、孙逸仙先生并各省军政领袖自袁总统反复以来,民国四分五裂,法统不存,政分南北。国之大厦将倾,民之人欲无存。当此之时,列强环绕,亡我之心不死,黎民生活困顿,经济危如累卵。南北分裂以来,国家由武人、官僚的割据垄断,各省人民,因受武人、官僚专制垄断之毒,奋起而争自由。以奉人自治始,发展到现在成为国家统一委员会联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是非功过,已有公论。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逸仙在宣言书中即已指出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各省自治如此者什年乃至二十年后,再有异军苍头特起,乃是彻底的总革命。

为今之计,当重开南北议和之会,废督裁兵,还政于民,广修水利,扶助农工,普及义务教育,整顿财政,军队统一于国家。众志成诚,共御外辱,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海关自主,行三皿煮义,建设统一、强大之新中国。”

张汉卿洋洋洒洒,欲以联省自治组成统一之中国,即为联邦制之滥扬。这是为了迎合诸路军阀民国时期,势力弱的军阀为保存实力,即号称“保境安民”,势力大的军阀如皖系,即叫嚣着“武力统一”。而今奉系一派独大,各省均惴惴不安。若以各省自治为名,则均可保留实力,成一省之霸主。所以四川、两广、云贵、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西均纷纷通电赞成。处在直系压力下的山东、河南亦极力支持。在第一次粤桂战争后的广东督军新秀陈炯明先行通电表明态度,赞赏联省自治,这让由上海南下广州,力主“北伐”的孙逸仙无可奈何。

其实张汉卿打心底不赞成联省自治。中国有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王朝历史,《三国演义》第一页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来杰出的政治家,无不在国家分裂的局面下以武力打开局面,实行大一统,从而名垂史册。不是说中国人一定不能实行联邦制,只是千年以来惯性使然。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使中国人的帝王情结很难在短期内被克服,看一看辛亥革命后几年袁世凯还想着称帝、张勋还要复辟就知道了。

联邦制的优势当然也是极为明显的,但是在中国却非常行不得一是缺少民意基础,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是分裂的前兆;另一个是帝国主义势力的渗透,很容易扶持地方势力,成为新一代军阀及外国势力在中国的代理人。之所以清晰喊出这个口号,仅是为了在现阶段打倒直系时减轻来自其它地方的阻力而已。

非常不爽的是吴佩孚联省自治,财政归于省,则省防军省管,中|央财政仅支持所正式编制军队。以河南、河北两省地方财政无力且想来也不愿供应直系6个师4个混成旅的庞大编制,则直系陷入两难境地。将军队交于中|央,则直系失去了角逐政坛的资本。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反对各省自治,则为越来越强烈的民意呼声所不容,于法理上也站不住脚。

只有奉系从中得利张作霖以东三省强大的工农商矿业资源完成了财政的第一桶金,15省加入联省自治后其实已将军、政、财权牢牢握在手中,形成游离于中|央政|府之外的事实上的独立王国。经过5年的建设,东北的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规模已不下于上海,史实上也因此奉系才有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后称霸苏、沪的能力。因此在北京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时,奉系治下经济活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至1921年底,奉系总财政收达到创纪录的57亿,是同期中|央财政(除奉系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