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龙归大海(三)(1 / 3)

汉元1836 舟至九天 299 字 2020-05-29

听到刘锡命说起吏治改革,崇祯努力回想了一下,总算是记起了这么个事情。

那还是崇祯九年,刘锡命刚刚受封伯爵初入官场之时。

当时崇祯向刘锡命询问足兵足食之计,刘锡命便建议对官吏中的吏员制度进行改革。

他提出来的理由是官员们治理百姓必须通过吏员去进行管理,然而现在胥吏贪污腐败横行,不仅上吃朝廷的好处,还要下占百姓的便宜。

因此他便提出要将胥吏正规化,并且将其中的奸猾之辈剔除出去。

只不过当时是温体仁当政,此獠首先想到的便是利用吏治改革排除异己,结果在朝中大臣的反对下不了了之。

如今又听到刘锡命旧事重提,崇祯思索一番谨慎问道:

“爱卿觉得这吏治改革真的有助于现在的形势吗?”

“陛下”,刘锡命拱手道,“天下间的事情都是从小做起,这吏治改革听起来微不足道,但是若是能够一直坚持下去,那么将来必定能够改善施政。”

“如今朝廷能够用的法子不多,想要快速改变局面更是不大可能,陛下何不一试呢,如果成功的话,省出来的钱粮便可以招募更多兵马,如果不成功,那便取消就是了。”

崇祯闻言有些心动了,他忙碌了十几年,无不是想的尽快将天下平定下来。

所以当年袁崇焕献策五年平辽,他信了。

杨嗣昌献策三年剿贼,他又信了。

如今回头想想,崇祯心中一片唏嘘,或许,自己的方略真的错了?

这天下就得一步步慢慢来治理?

深思一番之后,始终想不通透的崇祯也只得在心中承认,起码目前来看,只有刘锡命说的东西还算有条有理,就有操作性。

好,那朕便信你又如何。

“朕同意了,中原十省的胥吏你可任意改革。”

刘锡命一脸钦佩地拱手道:“如此,臣即便是明知山有虎,也敢偏向虎山行了。”

“哎,全靠你了。”

刘锡命不像一帮老臣资历深厚,崇祯直接伸手在他肩膀上拍了拍叹气道。

“你入阁的事情朕还要同首辅商量一下,说不得还要廷推,卿家先去准备,等明日朝会,朕再安排。”

说起首辅,刘锡命闪过一个人影。

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底,在东林复社的大力推动下,周延儒终于得偿所愿地再次复相,成为崇祯朝唯一一个两次担任首辅的大臣。

也不知道东林党人抓到了周延儒的什么把柄,整个朝政竟然被张溥等人把持了一段时间,如东林党人、吏部文选郎吴昌时等人更是嚣张一时。

不过正如刘锡命此前对陈子龙等人所说的那样,周延儒既然复相,怎么可能再甘于充当张溥等人的傀儡。

三个月后,张溥莫名其妙的因病去世,此事还引得东南士林震动,无数人为之奔走号泣。

想了想此公的德行,为了保险起见,刘锡命向崇祯主动请缨道:

“臣毕竟年少,首辅恐怕也有所忧虑,不如陛下先让臣去向首辅奏明今后方略,也方便陛下召见于他。”

崇祯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果然是好臣子,能够解君之难,真是难得。

“好,朕准了,你先去吧。”

刘锡命当即躬身后退出了乾清宫。

七月的天气正是最热的时候,等刘锡命到达文华殿时,已经热得前心后背都是汗了。

找文华殿当值的宫人要了快湿毛巾擦了擦汗,刘锡命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周延儒的院子。

周延儒今年也不到五十岁,由于保养的好,一张国字脸上不见多少皱纹,他首度出任首辅之时更是只有三十六岁,从这方面看来,崇祯也真的算是敢于用人了。

“新安伯怎么有空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