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买地的啰嗦事(2 / 4)

倒手给茶行。而茶行就类似于经纪人,也有兼营毛茶加工的。就比如巨盛川这样的,自己就做砖茶。至于运销商就是凭着官府发出的照帖,凭借“茶引”将把茶叶从产区运往各地的。

之前提过的晋商和徽商两大茶帮,基本上都是一条线经营,从贸易到制茶、茶厂全部涉足,以便控制茶源。

运销商大致有两种,运销“官茶”的“引商”和运销“商茶”的称“客贩”。

茶引由户部宝泉局统一制作,产茶各省预期请领,一年一次,年底核销,次年重新来过。使用过的残引必须上缴户部。其中茶引又分长引、短引、正引、余引、腹引、边引、土引等,兼行票法。

举个栗子,“长引”有效期为一年,准许商人将茶叶销往外地;“短引”有效期为三个月,只能在本地销售。如果运茶时没有茶引,则与贩卖私盐同罪。

而票法则是针对茶叶出口贸易。凡是向俄国贩运茶叶的商人,必须到张家口理事同知衙门申请办理由理藩院颁发的院票,作为允许其贩运的专用证明。每三百箱茶叶给票一张,每张院票均姨有领票者的姓名等相关事宜。每张院票的纳悦总额为1310两,按照每票茶叶总值白银银六千两计算,税率为22。

不管是羊楼洞还是其他的产茶区,所生产的茶叶要先让“引商”收购,其余部分才给“客贩”运销。

张秀仁大致解释了一番,这才对郑文显道:“老兄若是要五万担老青茶,估计够呛。眼下广州的茶叶贸易季就要到了,各家引商已经将本地出产老青茶的九成全部定完,实在凑不出这许多。若是三、四千担还是有的。”

郑文显笑着道:“张先生,其实我也是替东家办事。临行前他曾特意提起,想在本地开发不毛,买山植茶。如此一来,不光是茶源稳妥,地方上的茶农也可因之温饱。”

张秀仁想了想便道:“这买山植茶倒是好事,可制茶一事极为繁琐,没有几百人是开不起来茶场的,而且还要找好包装商才行。”

清代从毛茶到产出成品茶砖,一般要经过踹、拣、焙、筛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茶叶出号前,还要对成茶进行包装,不管是广州还是恰克图,洋箱茶都用锡罐或铅桶,外裱以板箱,平均每箱可装茶五十到七十斤不等。

而要开设茶场,聘请茶工最为重要,分为拣工、筛工、踹工、蔑工、谈工、铅匠、锡匠等区别,且工钱不等。

张秀仁道:“譬如老青茶,每帮需踹手八人,掌冲打吊二人,踹手每工钱一百六十文,打吊每工钱一百文。又另需雇帮踹人八名,每人工钱六十文……筛工每日大工钱一百二十文,也有一百四十文者不一。”

在他看来,只要能买下荒山开始种茶,让北海镇的触角深入茶叶行业底层,此行的目的就算完成了。至于后面茶场或是和其他茶行合作,那都是贸易部的人来负责。

数日后,郑文显在张秀仁的撮合下先是宴请了本地县衙的衙役,接着又请了户房的书办,最后是县衙的师爷。幸亏是有张秀仁全力帮忙,要不然郑文显肯定被狠宰一刀。

等官府这边都谈妥了,这才在户房书办的引荐下见了几个中人,购买荒山。

清代买卖田产的手续和规定大体上沿袭明制而有所增益,一般都是由业主请托中人。需要注意的是,卖田不是说一上来有人买就可以直接卖,而是先要问直系亲属、本家和族人要不要,然后再问原来的业主要不要,两边都不要才能卖给外人。

不先问亲房直接找买主,往往会引发争端,甚至惹出人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