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都惦记上李朝了(3 / 4)

汉都算上总共才五十多万人口,汉人可是有亿万。

他这次从福建北上进京陛见时,向乾隆提出了一个新的用兵方案,这也是他这两年冥思苦想的结果。

以李朝北部为基地,以图们江为天然防线,从山东走海路或是从山海关走陆路。征发江南沿海的商用沙船向清军补给,也就是从牛庄运抵李朝北部。这样一来,清军的后勤补给线就短了不少。

乾隆对福康安的计划经过深思苦想,又连续几天反复和军机大臣、大学士讨论,最后决定采用这个方案。实际上乾隆也明白,要想消灭北海镇,光靠八旗的力量是不行了。要是把八旗拼的差不多了,万一汉人再乱起来,大清恐怕就真悬了!

所以当福康安向乾隆请求带杨遇春出关,乾隆当场就同意了。

至于李朝是否反对,乾隆和一众军机大臣没人在乎。自从一百多年前的“六使诘责事件”后,李朝还是很听话的,叫做什么做什么,丝毫不敢有所非议。当然了,好处还是要给一些的。

说起“六使诘责事件”,当年可是给了李朝君臣重重一击,足以伤筋断骨,再也不敢违抗满清。

话说当年“丙子之役”时,朝鲜国王李倧跑到南汉山城,被围了四十多天后出城投降,在汉江南岸的三田渡向皇太极行了三跪九叩之礼,李倧的儿子昭显世子李溰和李淏也被带到沈阳当人质。

之后朝鲜虽然出兵协助满清参加松锦大战,可暗地里还是跟明军私通,援助粮草银钱;那位曾在南汉山城代表国王出城议和的崔鸣吉就是主要联络人。洪承畴被俘投降后,就将此事给说了。于是满清大怒,命令久居沈阳做人质的昭显世子回汉城,又让随行清使勒令朝鲜国王李倧出城迎接。

问题是父迎子于儒教礼法不合,而且有承认清朝敕使是天使的意思。所以忠于明朝的朝鲜两班朝臣士大夫对此心生忌恨。很快,回到汉城没几天的昭显世子就被毒杀于昌德宫。过了几年,凤林大君李淏继位,是为孝宗。

六使诘责就是发生在洪承畴投降出卖李朝之后,皇太极派出了以固山额真英俄尔岱为首的六名官员赴李朝追责。将领议政崔鸣吉以下等朝鲜大臣押送凤凰城审问,最后被判有罪,押解至沈阳拘囚。

这次查勘历时长达四年之久,给朝鲜王廷极大的震撼,形成人人自危的局面。在清廷的强力压迫下,李朝与明朝反目成仇便成定局。之后当明军战船再次接近朝鲜海岸时,朝鲜就奉行“不接话、不给粮、不许近岸”,又将擒获的九名明军押解沈阳。

于是到了顺治十一年和十四年的时候,清使两次抵达汉城,命令李朝征调鸟铳兵协助对付罗刹。李朝乖乖的前后派出了四百多兵马,参加了“厚通江之战”和“呼玛尔之战”。

乾隆同意福康安的方案后,动作还是挺快的。福大帅从盛京出发的时候,那位前往李朝的理藩院使者在李朝驻京使者的陪同下,都已经过了鸭绿江了。

而就在此时,在图们江西岸、前元铺以北五里外的北海军营地里,一名身穿李朝官服的官员正在向邓飞发出抗议。

“邓大人,本官奉府尹大人之命,请贵军退出我国领地......”

等那名姓金李朝官员布拉布拉的说完了,邓飞这才道:“我要是不退呢?”

“我方好言相劝,之前庆兴府的李大人便已以礼相待。若贵军不听劝诫,待吾王大兵一到,恐有不忍言之事了。”

邓飞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道:“哦!这么说你们是要对北海镇宣战。”

金姓官员一听,气的胡子直抖,他哪能落下这种口实,于是一脸愤怒的道:“分明是你们强占我国疆土,怎能倒打一耙,信口雌黄呢?!”

邓飞摆摆手笑道:“我之前已经跟你说过了,是借用几天。”他皱着眉头想了想,便道:“这样吧,最多十天,十天之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