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震惊和绝望的交织(2 / 4)

战。

自乾隆继位以来,清军历次的大规模战争一旦需要精锐炮手的时候,无不是从京城火器营和武备院调人,还得带上造办处里的那台象限仪才行。

最后一点,就是清军的火器作战模式。

清军火器方阵发展始于康熙时代的乌兰布通之战,到了和噶尔丹决战的“昭莫多之战”,奠定了草原大漠作战的基本模式。即先以远程火力削弱敌军士气,待其濒临崩溃之际,通过骑兵侧击打开缺口,再一举击溃之。

在另一时空的历史上,这一模式一直延续到“八里桥”之战,才宣告完结。

到了乾隆中期,随着在西北用兵告一段落,清廷的军事重心开始转向西南,因该地区山箐深险,火器方阵无法摆开,于是火器的应用方式便由重视战阵训练转为强调个人勇武,其代表就是“大小金川战役”。

位于川西北高原的大小金川在清代的官方记载上说,尺寸皆山,陡峻无比,隘口处所则设有碉楼,累石如小城,中峙一最高者,状中峙一最高者,状如浮图,或八九丈,十余丈,甚至有十五六丈者。四围高下皆有小孔以资瞭望,以施枪炮,险要尤甚之处设碉,倍加坚固,名曰“战碉”。

这种碉楼用三磅炮打上去最多就是打穿石墙,劈山炮更是没戏。别说清军了,就算同时代的欧洲军队来了,一样会打的灰头鼠脸,损失惨重。

到了第二次金川战役的时候,清军枪炮乃至火药包炸弹一齐上,仅西路军每天的火药用量就是万斤。因为地形的问题,很多地方都无法用火炮平射,只能先建高台,再将把火炮吊上去对轰。这就跟炸碉堡一样,一个一个碉楼的打,稍一炸塌就得冲上去近战。

最后清廷无奈,只得动用本时代的灭国杀器“冲天炮”,也就是攻城臼炮,这才见一座碉楼就灭一座。

两次“大小金川战役”对清军的作战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步骑兵方面,因地形限制,战阵难以展开,且对手亦非堂堂正正之师,因此对单兵作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之后健锐营的训练科目极多,几乎无艺不学。

也正因如此,相较于射速,单兵火器更强调射程与威力,抬枪的出现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而在炮兵方面,在草原大漠等开阔地带杀伤力极大的重炮于山险之中如同废物,其威力不及劈山炮,轻便又不及抬枪,于是逐渐被边缘化。

海滩的试射场上,几个大内侍卫看的抓耳挠腮,之后则纷纷在试射员的指点下使用武器。此时,孔绍安无意中发现,和琳脸色变得极为难看。怎么说呢,就像当初自己得知妹妹患病时的那种表情......

货物装船期间,和琳在和孔绍安办理交接手续的时候,趁着四下无人,终于忍不住问了个问题。

“孔老兄,和某有一事诚心请教,还望老兄不吝赐教。”

孔绍安客气的道:“和大人别客气,能说的我一定会说。”

“赵王起事之前,我大清国泰民安,河清海晏,四民安居乐业。自圣祖以来,三代君王励精图治,文治武功超迈前世,创开辟以来极盛之世,就算是贞观开元也不及。再者前明承绪已绝,何苦要让天下再度卷入战乱?我看老兄一表人才,何不将大好本领为朝廷效力呢?”

“穿清不......”孔绍安险些说漏了嘴,他觉得和琳的问题实在荒唐透顶,满清什么情况他自己难道不清楚吗?

从他来北海镇的那一天起,对本时空的大多事都是无感的,他只希望赵新的这个项目不要停,让他有钱挣就行。

在电厂干了两年,孔绍安从没去鲸鱼港看过下船流民的惨状,当然也没去过血淋淋的战场。他觉得那些跟自己无关,只要闷头把电厂的事做好就行。吴安全和金凯军的事出来后,他这才认识到争权夺利的残酷,以及赵新的手腕,之后愈发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