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 细说白银真面目(2 / 4)

的陈设并不是想象中的富丽堂皇,只是简简单单,这让他们对赵新又多了一层认识。

「殿下,恕臣等愚钝,这禁止使用金银一事......」

「不理解,对吧?」

赵新微微一笑,摆手让两人坐下,然后道:「我先问你们一件事,如今整个南洋,到底有多少种西洋金银币在市面上流通?」

罗芳柏想了想道:「数十种总是有的。」

「流通总量有多少?」

两人闻言顿时一愣,心说这哪数得清。

「那么你们二位知不知道为什么洋钱能在南洋大行其道?」

罗芳柏和谢结想了想,给出的答案包括了携带方便、便于计数、不好伪造、含银成色稳定等。然而赵新听完告诉他们,你们说的都对,不过还有一点,洋钱之所以源源不断的流入整个东亚,那是因为一些洋商在通过钱来挣钱。

「殿下的意思是说钱息?」毕竟是当过秀才的,罗芳柏的反应很快。

「对!」赵新点了点头,随后给两人讲解了一番。

话说在满清的封贡体制下,东亚各国除了江户幕府会铸造金银币,其他各国实行的都是「银两制钱并用」的货币政策。此外整个清代的货币本位制度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它既不是铜本位,也不是银本位,更非平行本位。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在小农经济的体制下,无论是制钱还是钱票都是以白银为核算中心。然而不管是碎银还是银元宝都不是货币,实质是银块。

对这种银钱互为表里「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货币体制,正确说法应该是「银铜金属并行的复本位制度。」跟西方的货币制度完全不是一码事。

当这些被铸造成元宝的银块进入市场流通,因其币值过大,导致完整的元宝银又被分为碎银,通过钱铺的兑换被人藏进地窖、或是变为各种银器,从而退出流通领域,回归到贵金属的状态。

这也是后世为什么有人讲明清时代的中国是世界白银的终极漏斗。想想晋商喜欢铸银冬瓜的例子吧,1600两一个,强盗是抢不走了,可这玩意能拿出去流通吗?

那么好,在这种货币白银化的情况下,由于每块银块无论在规格、成色还是重量上无法统一,每次支付都需要经过成色鉴别和权衡轻重的复杂手续,使得市场上急需一种成色重量和规格一定的银币,以便使资本快速周转。

而洋钱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如今何止是南洋和两广,除了西北和东北,几乎到处都在使用。这其中像荷兰人的马钱、美国银元和玛利亚特丽莎银币流入内地后,因为成色不稳定,通常会被商人熔成银块;真正流通量最大的,还要属西班牙人发行的墨西哥鹰洋。

如今市面上使用的鹰洋分大、中、小三等,大的约重七钱二分,中的是半元,小的是四分之一。三等之中,又以大的为主,其含银量是90.1

要么被走私出境,要么就被有钱人以条块形式窖藏。由此也导致市面上的白银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银贵钱贱」。自乾隆三十年以来,全国各地银钱的比价都开始上涨,从八百文上下的平均水平涨到了一千文以上。

银钱比价上涨,也使得物价不断上涨,民生日益维艰。别忘了,底层老百姓手里日常用的可都是制钱,而物价则是以白银为锚定的。

赵新这些年一直关注满清的货币问题,尤其在巴城见到了大批流通在市面上的各国银币,又化身「草帽小子」跟一些闽粤来的海商仔细聊过后,这才发现了其中的严重问题。

当明白这里面的关键所在后,他迅速通知了北海镇铸币厂,将北海银元的含银量从925下调到了900,同时加大铜元辅币的生产量。

虽然含银量下调了,可由于北海镇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是实行统购统销,尤其是粮食和工业品的价格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