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新科举补习班(3 / 4)

到了四千三多所。这其中就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从唐玄宗时代就开设的丽正书院,还有闻名于世的四大书院,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给闽粤士子们开办的正音书院。

这些书院一般是一个月上四天课,两天官课两天师课,其他时间都是耍,呸,是自习。

另外知名的书院在科举上都给优待政策,学政会单给几个录取名额,否则也没人再去上了。每科最少录取四名,而且考棚单设。

除了上课补习,官办和民办书院还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发「膏火银」。

膏火,原指灯油。自宋、元书院兴起,就成了学生补助的代名词。读书这回事,自然是要夜以继日的,当然也就没时间搞副业谋生。古人进学路漫漫其修远,若是没有这笔养士费的支撑,不知会让多少学子止步,更不用说家境贫寒的。

不过膏火银也不是那么好得的。好的书院除了入学难,等进入书院还有优胜劣汰,每个月都要做排名。

以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为例,除了诗课、经古课、策论课、举业课等八课外,又加设「内正课」和「外正课」;排名在前二十的「内正课」童生每月可得膏火银一两二钱,二十名外到四十名的是「外正课」,每月给膏火银六钱。

林起宗以前也去过宁海州的书院听课补习,最好的时候曾拿过四钱的补助。然而童子试这种东西既要考才学,又要凭运气,时运不济任你写出花来也没用。更何况登州府的生员录取比例本来就低,八股文比他写的好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后来他索性也不去了。

回到北海镇的考前补习班这件事,第一次参加新科举的秀才和童生们无疑是幸运的,无论是汪中、段玉裁还是焦循那都是驰名江南乃至天下的经学大家,甚至刘台拱和洪亮吉也被于德利请回来上了两堂课。

所以在林起宗看来,能得到这些人的亲身辅导,就是考不上以后当个经历讲给别人听也是脸上有光。不过很可惜的是,直到培训班结束,汪中给林童生所做文章的批语还是「狗屁不通」。

话说赵新回到北海镇的第三天,一大早便来到了新建的考试院。到了地方下马车一看,只见诺大的空场上围着一圈两米高的灰瓦白墙,靠北的一侧并排立着两栋孤零零的三层楼房,虽然外观被刷的雪白,可样式就跟赵新小时候见过的筒子楼教学楼一模一样。

在楼房的东侧,又建了一圈两米多高的红墙,目测占地有三四亩的样子。从外面望去,只能看见院子里屋脊上的灰瓦,也不知道里面是干嘛用的。除此之外,院墙下每隔五米还栽着一颗白皮松,总算还有点绿色。

「老陈,你怎么把考试院搞成了这副吊样?」

赵新扁了扁嘴,不自觉的回头望了望南边。在白墙外的隔壁,就是规划中的北海镇高等理工院,因为要精心施工,打造成整个东亚最优美最先进的大学,如今那里才刚挖好地基。

跟考试院的筒子楼不同,高等理工院的所有建筑是专门找人画的图纸,采用了攒角歇山顶的中式设计,贸易部为此还花费巨资,甚至通过和珅管家刘全的关系,从关内采购了大量生漆、桐油、汉白玉和绿色琉璃瓦。

或许是察觉到了赵新的不满意,头天从富尔丹城赶回来的陈青松趁汪中等人不注意,低声对赵新道:「六个月能盖成这样,你就知足吧。时间仓促,我特意调了三个建筑队过来,加班加点才弄完。再说了,这楼里广播、暖气、风扇、电灯全都有,古人见过吗?别看外观不显眼,咱这叫内秀。明天标语什么的就做好了,到时候一挂,再插点彩旗,齐活!」

赵新无奈的道:「监控都装了吗?」

「当然!全方位无死角。」

赵新点点头,抬手指着那座单独的院子问道:「那院子干嘛用的?」

「主考房和考房啊!监控室也在里面。」

「我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