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忽然宁静(2 / 3)

划入幽州辖下。

渤海国势力之中,上京龙泉府顽抗最烈,甚至施出诈降之计,令朱泚大为震怒,尽诛其族,数万人地尸体横阻龙泉府外的河流,令江水为之断流。

震慑于朱泚和朱滔兄弟的嗜血,其他渤海国人只能束手就降。

夺下渤海国之后,史朝义不仅获取了相当的粮草,更得到了十万户人丁,大大弥补了人丁短缺之困。

据细作传回的尚未确认的消息,史朝义似乎有意进行人口的迁徙——将渤海国内的靺鞨人、高句丽族人分散迁居于幽州各州县,并移幽州汉人进入渤海国之地。

七月下,似乎是受唐军越来越浓烈的战意所迫,史朝义开始着手进行迁都。

伪燕朝廷终于把自己的都城,由洛阳迁移到冀州的邺城。

洛阳隶属河南府,位于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有“得洛阳得中原”一说。

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夺下了洛阳之后,建国立号。

曾经失去过一次洛阳,但是史思明后来又夺了回来。

经史思明、史朝义父子两代数年的苦心经营,洛阳已成为史朝义治下地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丁不下二十万之众。

不过,在唐军第一次北伐战事结束后,洛阳的战略位置虽依然重要非常,但作为伪燕朝廷的都城,却身份却变得越来越尴尬。

随着新安县和汝州的易手,唐军实际已从西、南两面对洛阳形成了钳制。

由汝州的北境进击洛阳,甚至只有不到两百里。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步军三日可到,若是骑军,一天半就能出现在洛阳的城外。

此外,由于唐军同样夺取了宋州,完全可以自宋州出兵,经郑州直扑洛阳。

如此一来,洛阳便等于处于三面夹击之下。

纵然城坚沟深,纵然屯兵十万,料想史朝义也不敢笃定能够在三路大军的夹击下仍可以死守洛阳成功。

身为都城的洛阳,在地位上具有无比的特殊性。

可以想见,一旦洛阳失守,给天下人的感觉多半会是——伪燕朝廷已然覆亡。

随即而来的连锁反应,就足以彻底摧垮史朝义的统治。

如今休战协议即将到期,河北道也已安定,史朝义在这时选择迁都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迁都一事,对史朝义而言也并非有利而无害……

目光异常敏锐地元载、李岘、李泌几人,初听闻这一消息,就不约而同地提出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散布流言,以动摇史朝义的统治根基。

得到代宗的同意后,执掌细作网络的李岘立即与担任其副手的刘展开始了大动作。

半月之内,流言四起,皆言史朝义已准备放弃中原,有意龟缩河北;道史朝义已日薄西山,时日无多,鼓动其治下士人百姓尽快南下避祸……形形色色的流言,由青州等地迅速扩散到冀州、沧州、德州……

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在此后两、三月内形成的北方士民南下的峰潮。虽然伪燕军四处拦截阻挡,还是有几万人涌入到大唐治下。

进入到了九月份,秋收在即,天下地气氛也陡然紧张了起来。

世人都知道,两年的休战协议至今年九月便已截止。

水火不容的大唐、伪燕两方之间,必然会再有一场,甚至是多场大战,直至其中一方完成社稷的一统,另一方则彻底覆亡。

千万大唐子民都在关注着、期盼着、恐惧着……

九月上,侯仲庄亲率大唐水军主力大型战舰重返青州,封锁黄河入海口。崔宁则统领大唐水军中小型战船百余艘开始于汝水、颖水一带巡防。

九月中,新任山南东道节度使韦伦提师两万北上宛城,接手汝州防务,原先驻守汝州的骑兵将领郭涔转任其副手。

灵州大都督府长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