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齐周二战(2 / 3)

霜刃裁天 冰融相溅 4004 字 2022-05-23

面环山,一面临水,易守难攻,周军一时也无法渡河。只是当时齐都朝野震动,由于姜琮生死未卜,群臣迁都、议和、立新帝之争不绝,更有大批权贵南迁,洛阳一时竟有不攻自破之象。所幸姜琮在杨战护送下及时赶回洛阳,姜琮力主坚守,愿以天子守国门,一日之内连斩十三名绝意迁都和准备南逃的大臣,总算稳定下局势。

赫连春山因暂时无法南下,且新攫取的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需要消化、治理,故提出和议。齐国这一战,包括御林军在内的十万骑兵尽没,四十万步卒仅十余万退回河南,再无一战之力,对于周国的议和条件,姜琮无奈几乎全盘接受。

战后在齐境东北,双方以太行山、黄河为国界,齐国岁供白银五十万两,绢丝二十万匹,设榷场,齐帝称弟于周帝。此战过后,姜琮痛定思痛,一边征民夫加固黄河防线,一边广开言路求对敌之策。同时发罪己诏、屠叛将家属、赏有功之臣。杨征因救驾有功,从七品校尉提至五品游骑将军,其兄杨伐因力战而亡,被追授三品忠武将军,封乡侯。

杨伐之所以被破格追封,主要是还皇帝惊叹于杨征的武功,想一力重用杨征。经数日廷议,内阁整理出此战失利原因,共计周之十胜并齐之十败,分别为:周人擅骑射,齐人慢于行;周人强体魄,齐人弱体格;周人尚武艺,齐人重科举;周人善国战,齐人喜私斗;周人多军马,齐人无牧场;周人强者在国家,齐人武者在江湖;周人身经百战,齐人久疏战阵;周人兵将常相随,齐兵临阵组将兵;周人愿吸纳中原之长,齐人鄙夷胡人之风;周人自统一后兵力强盛,齐人自统一后武将凋零。

前朝大梁时期,草原各部尚未开化,无文字,少工匠,部落繁多,各自征战,虽各部对中原时有侵略,但大多不足为患。但大梁末期,外戚、内宦作乱,草莽军阀割据,先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数十个国家。为逐鹿中原,各国争相用重金、土地、人口引援草原上擅骑射之部落,中原汉人越战越弱,而草原胡人则相继崛起,纷纷反客为主,引入中原帝制,在中原建立政权。各胡人政权继续混战,前后二百余年,史称后梁离乱。直至姜氏驱胡人,统一中华,建立齐国。

姜氏为中原望族,建族已历千年,在大梁时期被封于齐地,故定国号为齐。而在中原乱战时,西北草原党项族赫连氏默默崛起,历经大大小小百余场战事,从西至东,征服千余草原部落,建立周国。因赫连氏崇尚千年前中原王朝周朝的强盛,自视为周朝遗民,全力仿效中原体制,定国号为周。

周国重用中原流民;全面推广汉字;建立科举制度。本来北方胡人胜在体魄强健、弓马娴熟,但自后梁离乱时,大量武林人士进入周国,周国天龙教竭力礼遇中原高手,教授大量党项青年武学;再加上中原匠人的涌入,周国冶炼、锻造兵器的能力亦与中原王朝无两。加上境内多铁矿,短短几十年,小小的党项兵甲之盛在草原部落里如鹤立鸡群,一统草原后,气势更是稳稳压过齐国。

齐国姜氏本就是个尚武的大族,位于洛阳的云门派武功卓绝,自古就是姜氏的私家门派,仅教授姜氏子弟,姜氏能在大梁离乱时胜出与此也关系重大。当时齐国境内门派林立,绝学大多不外传,还有不成文的规矩,拜师之后如转投他门,就会被视为欺师灭祖,遭到追杀,以致中原武学竟有凋敝之象,由于乱世日久,这些门派轻视官府武力,只知江湖规矩,而不理朝廷法度,很多门派的金钱来源都不正当,明里是教授武学,暗里是勾结地方官府设青楼、开赌坊、欺行霸市、走私盐铁;更有甚者还会干起打家劫舍、通敌暗杀的勾当;民间有大量江湖人士枉法而朝廷无力缉捕。

当时深得朕宠的杨征建议姜琮效周朝设立武校,开武举,治理江湖,收武士为国所用。姜琮深以为是,故颁国策如下:在国子监下设立武备馆,下辖四所武校,命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