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紧迫感(2 / 3)

作社正在建设的养殖场也该安装畜棚了。”

秦西风在牧场呆到中午,吃过午饭便去了种牛场。

目前,种牛场培育的西域褐牛(改良型),在第三代已经获得了稳定的优秀遗传特性,改良品种彻底定型。种牛场接下来要扩大改良品种的培育,除了供应内部的牧场,还将积极外销。

另外就是继续“柯尔克褐牛”的培育,这种杂交的褐牛属于新品种,到目前为止还不算完全成功。不过也快了,等杂三代的各项遗传特性稳定之后,就可以进行新品种的申报评估。

根据杂二代的数据显示,应该没什么问题。

奶牛新品种的培育真的很耗时间,自然培育花上50年甚至100年都有可能。利用科技手段人进行工培育,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

而且成功率并不高。

秦西风等于是走了捷径,有最优秀的西域褐牛种牛,同时还拥有先进的“奶牛杂交育种”技术。即便是这样,新型褐牛的问世也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老板,我个人认为新型褐牛(柯尔克褐牛)的培育是成功的。只不过限于申报的程序,咱们还得等很长时间。你现在对于新型褐牛的数量有了要求,那就只有再加大力度引进瑞士褐牛。”

杜晓燕明白了老板的想法,对方现在更关心数量的问题。

她觉得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广撒网,比如再引进3000头瑞士褐牛,然后利用最优秀的杂交褐牛种源进行配种,大量培育“杂二代”。

这些杂二代出生之后,肯定要经过筛选,不符合要求的直接卖掉,符合要求的开始培育“杂三代”。以此类推,最终形成稳固的“柯尔克褐牛”品种。

这个方案也有缺点,那就是烧钱,耗费的资金比较大。

天然牧业现在不缺钱,即便是种牛场在这一波行情中也赚得盆满钵满。优秀的冷冻种源,良种褐牛、良种褐牛(改良型)等产品,给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利润。

这些产品即便是供应内部的牧场,也同样是现款结算,毕竟都是单独核算的企业。

“这样,你做个方案上报给孙总,走一下程序。”

秦西风认可了杜晓燕提出来的方案,时间不等人,他不打算再继续按部就班的走下去。从现在开始,天然牧业的发展要提速,牧场拥有奶牛的数量必须要大幅增加。

“好的,我马上去办。”

杜晓燕做事雷厉风行,扔下秦西风就跑了。

秦西风也不介意,他随后驾车离开了种牛场,返回了村里。

瓦尔希姆牧场很快拆除了原有的畜棚和设备,运到了合作社养殖场的工地。两边同步开始安装畜棚、设备以及一些附属设施。

养殖场这边的进度很快,毕竟是成套的设备,使用年限又不长,畜棚很快就搭建了起来。经过技术人员的调试,运转正常、一点毛病都没有。

其他像牲畜粪便处理池、污水处理池等外部设施,已经建成,养殖场经过试运行之后,社员们就将所有的奶牛都转移了过来。

古丽丹和亚提克、菲茹孜等人忙的脚不沾地,登记造册、价值评估、饲养人员的挑选和培训等等。全都是很繁琐的事情,很耗时间。

另外,养殖场占用了村里的土地,但社员并不全是本村的人。

除了本村,塔沙杏花村的村民基本上也加入了合作社。亚提克出面去和对方谈,最终塔莎杏花村答应一些土地种植紫花苜蓿,专供养殖场。

其他村也有类似的安排,总之是按照加入合作社的人数多少来安排的。

瓦尔希姆杏花村土地建设养殖场,其他村或多或少的土地用于种植牧草,公平合理。但谈判的过程也得花时间和精力。

等所有的事情处理完毕,养殖场正式投入运行,无论是古丽丹还是菲茹孜和亚提克,